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赵兵:减损共建粮食体系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25年7月24-26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出席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机械化减损分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他高度评价中国在该领域的系统性减损实践,同时呼吁国际社会将产后减损作为促进实现“零饥饿”、应对气候挑战和促进全球粮食系统转型的优先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协同与技术共享,共同推动构建更加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全球粮食体系。
7月25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在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机械化减损分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粮食收获后损失问题,是当前全球最具解决可行性、却长期被忽视的挑战之一。” 赵兵在讲话中指出,全球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粮食在从田间到餐桌的流转过程中损耗,这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更加剧了全球饥饿问题,由此带来的年经济损失高达9400亿美元。“减少产后损失,不只是效率提升,更是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对生态环境的负责,是一项兼具公平与正义的行动。”
赵兵充分肯定中国在粮食减损领域取得的系统性进展。他表示,中国通过大力推进机械化、信息化手段,从田间收割到仓储运输、加工流通,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粮食减损机制,显著降低了粮食从田间到餐桌过程中的损耗,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7月26日,赵兵与参会嘉宾共同参观莱芜区雪野街道王老村。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农村发展卓越中心借鉴中国在产后减损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南南合作将中国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与全球需求紧密对接,协同相关部门开展政策对话、能力建设活动和实地试点项目,助力发展中国家增强粮食体系韧性。
赵兵代表指出,当前全球粮食体系正面临多重挑战,而减损增效是提升其韧性的关键举措。世界粮食计划署愿继续搭建多边合作平台,将中国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技术优势,同世界各地脆弱社区的迫切需求相结合,以此推动更广泛的粮食体系变革。
“应对粮食安全挑战,不能仅依赖单一国家或机构的力量。”他呼吁各方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深化机制性合作,支持绿色减损技术与数字化减损技术的发展,为构建更公平、更包容、更可持续的全球粮食治理体系注入新动能。